盛曦投资
不畏浮云遮望眼——回顾70年代日本经济看待中国经济前景
来源: | 作者:许杰 北京盛曦投资 | 发布时间: 2022-10-17 | 3721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经常听到一种论调,唱衰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充满了悲观看法。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试图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趋势。

 

大家知道,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历史上非常不寻常的时期,当时全球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的状态,一方面通胀高企,另外一方面经济增长乏力。就其产生的原因,我们在去年9月份发表的文章《皇帝的新装——论美国通胀与美联储货币政策》一文中做了一些总结,认为是由于:总体宽松、摇摆不定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供给冲击等方面的其他因素。但是我们回顾日本经济在70年代的表现,发现除了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日本经济出现了滞胀外,其他年份基本上处于中高速增长和相对较低的通胀的状态,在当时全球经济中一枝独秀。以下三张表分别是70年代日本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GDP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比较 

资料来源:OECD,Economic Outlook  《现代日本经济》(日)桥本寿郎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著

 

70年代日本成功的原因

 

       日本为什么能够在70年代摆脱滞胀?我们做了相关的研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以及正确应对的政策和恰当的组织结构。具体表现在:

      

一、 产业结构的提升

 

日本经济自二战之后经历了几个阶段:1945-950年经济恢复期;1950-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投资;1973-1990年,经济中速增值期;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破灭以及随后失去的年代。

 

经历了以重工业化为代表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后,日本经济于70年代进入大转型期,通过产业升级,继续维持了近20年的经济中速增长。

 

附表:日本附加价值构成比的推移(名义值):

 

从附加值构成比的推移看,日本70年代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率下降,第三产业比率上升,原因在于一方面日本经济在走向服务化,另一方面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迅速上升。

 

附表:日本70年代制造业构成的变迁:

说明:劳动力密集型=食品、纤维、其他制造业。原材料型=化学、石油、煤炭制品、一次金属、金属制品、纸浆和造纸、土石。加工型=一般机型、运输机型、精密机械。

以上两张表格的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画厅,日本《国民经济计算年报》1996年,《现代日本经济》(日)桥本寿郎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著

 

从制造业构成的变迁来看,日本70年代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型的增速较低,而附加值高的机械行业大幅增长了1.49倍。生产要素的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在1960年前后进入劳动力短缺年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缩小,进入70年代发展放缓。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暴涨,日本本身作为资源匮乏型经济,原材料型行业发展受到限制。相反,通过增加设备投资、技术改造和工艺积累,机械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助推日本经济70年代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

 

二、 技术进步

 

日本70年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下表是日本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的贡献度:

                                               

资料来源:Shinohama(1986,第17页)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伊藤隆敏 星岳雄 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同60年代相比,资本对日本70年代经济增长的绝对和相对贡献都下降了。但经济增长有一半以上归功于技术进步。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企业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创新,在汽车、家电、半导体等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迅速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

 

附图:日本、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汽车产量:

数据来源:各国汽车工业协会 《战后日本经济史》野口悠纪雄 著

 

       日本汽车工业经历了先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然后技术改进的阶段。日产汽车1952年与英国奥斯汀汽车公司联手进行来件装配生产后,于1955年实现国产化。丰田汽车为了更好地消化外来技术,派遣技术员赴美国福特工厂实习。60年代,日本汽车开始进入日本家庭。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导致油价暴涨,日本小汽车凭借可靠优良的性能和低油耗进入美国等海外市场,大受消费者的欢迎。相反,美国GM等公司在小型汽车开发方面却接连失败。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在家电领域,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彩电开始大量出口美国,70年代在对美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在继彩电之后,日本在VTR(磁带录像机)领域发展迅速,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

附表:VTR的市场份额(1986年):

资料来源:伊丹,1989年。《现代日本经济》(日)桥本寿郎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著

      

1950年美国RCA公司试制成功了广播用黑白VTR,但美国公司始终未能在家用VTR技术实现突破。日本公司于1965年推出了家用VTR,1976年日本的胜利、松下电器的VHS制式正式推出后,真正打开了家用VTR市场。围绕VTR不同制式的竞争加剧,刺激了各种新性能的开发,使VTR生产技术不断完善。1970年以索尼为核心联合松下电器、日本胜利三家公司结成专利共享同盟后制定了统一的U-matic标准,统一标准的过程促进了技术交流和技术进步,日本终于在80年代发展成为VTR绝对主要的生产国。

 

       IC技术也是美国首创。进入70年代,日本企业急起直追,实现了赶超。在掌握了MOS存储技术后,日本企业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积极投资MOS存储领域,通过最高集成度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市场化和积极的设备投资,实现了存储器领域的占有率不断上升的目标,在80年代末达到了接近80%的全球市场份额。

附图:DRAM市场占有率

资料来源:高德纳公司(2015年3月) 《战后日本经济史》野口悠纪雄 著

 

三、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促成日本70年代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下表是日本、美国和联邦德国各自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成本年平均增长率(1973-1980年)(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通商产业省 1982年。《现代日本经济》(日)桥本寿郎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著

 

从表中可以看出,日本在70年代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远超过同期的美国。日本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提升设备改造、工艺改造,另一方面在于不断改善生产的管理方式。

 

在生产体系方面,日本独创了丰田生产体系,它作为简练型生产体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比福特创造的大批量生产体系更加精细化以及更有效率。丰田生产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产品的结构、数量与销售的协调一致,即“在必要的时间,生产必要的物品、必要的数量”的“Just in Time”生产体系。丰田生产体系在日本各行业得到了普及,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应对通胀的政策和恰当的组织结构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作为资源进口大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严重的冲击,通胀高企。日本政府采取了控制总需求的政策,一方面搁置了“列岛改造计划“,另一方面,降低利率,消减货币供给。 正是由于日本比其他发达国家迅速、彻底地采取了金融紧缩政策,物价才得以及时得到控制。

 

另一方面,通胀没有能持续也得益于日本特殊的组织体系。日本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沿袭下来的体制是“从公司首脑到基层工作人员,所有人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奋斗“的体制,石油危机发生后,工会与管理层团结一致,把公司的生存放在高于加薪的地位,控制了过度的加薪要求,没有使日本陷入工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日本成功应对了这次冲击,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通胀和萧条。

 

全球滞胀阴影下中国有望一骑绝尘

 

       时隔四十多年以后,滞胀的阴影重新笼罩了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前期施行了过度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遭遇俄乌战争等供给冲击,通货膨胀回升到了四十年前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的高位水平。为了治理通胀,美联储已经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0.25%提升到了3-3.25%,并开启了快速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进程。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产生冲击。但是,我们担心,如果货币紧缩政策不够坚决和彻底,在俄乌战争没有结束的任何期望而导致供给冲击不断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将陷入长期滞胀。

 

       反观中国,由于前期并没有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处于合适的水平。只是由于短期疫情以及房地产事件的影响,经济目前暂时处于相对底部的状态。但是,中国经济会从此一蹶不振吗?

 

       我们以上研究了70年代滞胀期间日本的经济表现,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极有可能像当年日本一样,在当下全球滞胀的情况下呈现一枝独秀的表现。

 

       首先,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市场经济,叠加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调控,产生出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

 

       其次,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今年7月份,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关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很多机构和学者都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总的来看,多数结论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大约在5.5%至6.5%之间。从全球范围来看,5.5%至6.5%的潜在增长率仍然处于中高水平。”我们认为,现阶段支持中国经济中高水平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工程师红利和技术进步。尽管我国人口红利已进入尾声,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我们仍有工程师红利。下图是我国每年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及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最后,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线。下图是2020年当年中国同主要发达经济体研发支出的比较:

资料来源:WIND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在研发支出方面,仅次于美国,远高出其他主要经济体。

 

       下表是中国同主要发达经济体2000年至2020年研发支出增长率的比较,以及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的比较:

资料来源:WIND

 

       从表中看出,尽管我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还弱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但研发支出增长率远高于它们,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的上升率也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此外,我们统计了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同美国标普500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长率,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上市公司。见下表:

资料来源:WIND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前期。第三次能源革命中,能源生产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等),同时伴随着代传统化石能源驱动的应用转向清洁能源驱动的应用,例如新能源车开始得到大规模推广。我国在光伏电池、风力电机以及电动汽车制造的全产业链都处于全球的领先位置。在光伏电池产业链方面,中国从多晶硅单晶硅料到硅片、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占据了全球80%左右的市场份额。在风电的风机制造环节,中国风电机组零部件及整机产量已经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正如日本70年代小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新能源汽车去年占据了全球50%份额,今年更上一层楼,1-8月中国占到世界新能源车68%的份额。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共出口20.2万辆,同比增长1.3倍。中国有世界上最完整和最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新能源车整车,我国的技术和规模都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预期,中国有望演绎日本70年代的故事,在全球滞胀的背景下,我国能够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凭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入到很长时期的中等增速阶段,在全球经济的份额进一步提升。

 

       当然,我国经济还存在诸多问题。短期有疫情和房地产的冲击,长期有高房价、地方政府债务、中美对抗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难。疫情和房地产问题是短期问题,疫情问题不可能长期持久下去;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会逐渐显现效果。至于长期问题,我们相信也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制约下,房价没有继续大幅上涨的土壤。2011年开始我国就着手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中美对抗是长期趋势,但对抗和摩擦相反会激发我们奋发图强的意志,日本在上个世纪70和80年代的经济发展,也不断伴随着同美国的贸易摩擦。

 

       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当前中国经济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我们相信在经历疫情和房地产问题带来的短期低迷后,中国经济有望复苏并进入到稳健发展的阶段。股票投资的根本是投资国运,只要我国的中长期经济前景是光明的,我们就有理由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前景持有乐观的看法。

 

 

参考书目:

《战后日本经济史》野口悠纪雄 著

《现代日本经济》(日)桥本寿郎 长谷川信 宫岛英昭 著

《繁荣与停滞:日本经济发展和转型》伊藤隆敏 星岳雄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