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曦投资
战争和股市
来源: | 作者:许杰 | 发布时间: 2022-03-08 | 3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俄乌战争是当前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它将对股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世纪至今重要的战争及其对股票市场产生的影响。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及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的表现如下:






20世纪初,欧洲几个大国为了政治、经济和殖民利益而勾心斗角,矛盾纷繁复杂,战争阴云密布。欧洲各国加速各自的战争准备,储备庞大的军火,各种对抗、恐惧和憎恨不断升温,到最后达到爆发的临界点。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7月28日,德国对俄、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碟。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美国股市7月27日开始下跌,道琼斯指数7月30日当日下跌幅度达到6.9%。7月31日纽约交易所宣布暂停交易。当年12月14日,纽约交易所开始允许对股票进行限制性交易,重启开盘道琼斯指数当天的收盘价比暂停交易前下跌了20.5%。起初交易所成交量低迷,道琼斯指数也在低位徘徊,但是从1915年3月份开始,股票市场开始走出向上的行情。人们逐渐意识到,发生在欧洲的战争,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战争创造了对军需品、钢铁、车辆、船只以及农产品等的大量需求。到1916年11月,道琼斯指数达到109点,比1915年的最低点上涨了105%。

 

战争初期,美国保持了中立,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战。从6月份开始,股市开始回调,到17年12月道琼斯指数到达最低点67点。随后股市有所回升。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年2月开始股市开始了新一轮上涨。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股市的影响来看,战争爆发后,由于投资者早就认识到欧洲大国之间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矛盾,对于战争爆发后的规模及其对经济的巨大影响产生出很强的预期,因此战争开始后股市迅速大幅回落。经历一段时期的底部徘徊,投资者逐渐看到战争对美国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后华尔街股市开始回升。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及前后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如下:





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始终未能摆脱战争的阴影。30年代是在人们越来越确信第二次战争正在酝酿中度过的。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由于投资者认为美国经济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受益于战争,因此战争爆发初期美国股票市场表现平稳,在头几天甚至出现了上涨。但随着德军在欧洲快速推进,1940年5月份占领法国,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了快速的下跌。在二战最绝望的时期,华尔街股市却从1942年5月开始悄然触底回升。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海战爆发,美国太平洋舰队打败了日本海军舰队,太平洋战争进入了难得的转折点。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最终德军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德军逐渐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欧洲战场也进入了难得的转折点。美国股市一路上涨,一直延续到战后的1946年。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股市的影响来看,虽然战争开始的初期美国的股票市场未受影响,但随着战况不利,投资者的预期逐渐悲观,标普500指数于1940年5月出现了单月25%的跌幅。但随着战争的拐点将要到来,美国股市也出现了向上的转折点。

 

三、 越南战争

 

美国参与越南战争期间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如下:





1965年3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了“滚雷行动”(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对北越进行大规模轰炸。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越南岘港登陆,越南战争正式爆发。1969年开始,美国政府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扩充并重新装备南越军队,加大对北越的轰炸力度,但逐步撤出美国部队。1973年1月27日,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会议四方在法国首都巴黎正式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随后两个月内,美国国防军全部撤出越南。1975年4月越南民主共和国解放西贡,标志着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彻底失败。

 

越南战争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美国股市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越战耗费了美国至少2500亿美元,60年代末越战开支占到了当时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越南战争形成的巨额的财政支出,以及当时美国政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叠加美联储初期过度宽松、后期对治理通胀又摇摆不定的货币政策,以及供给冲击,形成了60年代后期并持续及整个70年代的高通胀。1965~1973年间,越南问题也一直是美国政治生活的焦点,这场战争的缓慢拖沓,渐增的人员伤亡,使得反战运动开始波及美国社会各阶层,以至全国陷入分裂和悲观中。

 

美国股市从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一直到80年代初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通过严厉的货币政策配合里根总统减少政府赤字的财政政策将美国的通货膨胀彻底治理为止,基本上处于停滞的状态,期间还出现了1969年5月至1970年6月以及1973年1月至1974年12月两次规模较大的下跌。

 

四、 第四次中东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无论在规模上、时间上以及对全球秩序的影响上,都不算一场重要的战争,但我们把这场战争也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其战争的后果——第一次石油危机对美国股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目前俄乌战争的影响来看,首当其冲的是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俄乌战争同第四次中东战争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相似之处。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报复美国对于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通过减产来提高原油价格,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美元,提价3~4倍。原油价格上涨对本来已经高企的通货膨胀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据统计,1973年能源价格的上涨对CPI上升的贡献达到了11%。同时,油价大幅上涨对消费也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美国汽车销量显著下滑,居民消费支出下降。1974年美国全年CPI增速高达11%,GDP增速下降至-0.5%,出现了典型的滞胀。美国股市因而大幅下跌,标普500指数在1973年下跌17.4%的基础上,1974年继续下跌了29.7%。

 

 

五、 其他战争

 

20世纪以来的战争还包括“朝鲜战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入侵阿富汗、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入侵阿富汗、叙利亚冲突等大小不一、时间长短不一的战争,由于这些战争要么持续时间短暂、要么战争双方实力悬殊因而产生的不确定性低,对股票市场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六、总结:

 

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发生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股票市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战争是人类最不可预测的活动,而在大国之间的战争则更加无法把握。因此,对于战争的恐惧,甚至对战争的威胁的恐惧,以及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会对股票市场都会带来市场情绪的冲击,降低股市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战争也会对经济以及对于经济的预期产生影响,对市场流动性同样会带来冲击。因此,战争对于股票市场必定会产生影响,只不过,每次战争都有不同的特性,其对市场情绪、经济和对于经济的预期、市场流动性产生不同的冲击,股票市场也会呈现不同的反应。

 

至于战争不同阶段对股市的影响,我们发现,战争前以及战争初期,由于不确定性大增,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股票市场往往会出现下跌;在战况出现转折时,不确定性逐渐消除,股票市场也往往迎来止跌回升。

 

此次俄乌战争,从参战的双方来看,一方是具备强大军事实力的俄罗斯,另一方面是实力悬殊但得到西方世界大力援助的乌克兰;从战争的走向来看,目前尚处于战争的深化阶段,其何去何从,我们尚不可知,现在还看不到战争走向结束的任何迹象,战争最坏的时期可能尚未到来。因此,俄乌战争带来的不确定性依然在影响着股票市场。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全球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战争已经导致原油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全球带来新的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们坚持既有的对于美国和中国股票市场的看法:由于通胀高企,叠加俄乌战争带来的新的通胀压力,尽管美联储短期因为俄乌战争减轻加息的力度,但是更大更持续的通胀压力会导致中期的货币政策趋向于更加紧缩。因此,美国股市,尤其是估值高企的股票,面临较大的估值收缩的压力。全球的风险偏好是相通的,中国股票市场中估值高企的股票,包括过去两年涨幅巨大的新能源车相关的股票(我们的研究发现,新能源车从锂精矿到锂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出现供给全面过剩),也同样会经历估值收缩的过程。但中国股票中仍然存在一批基本面在全球市场中都非常优异但估值却处于极低水平的公司,它们估值继续收缩的可能性较小;很多公司的内在成长潜力巨大,即使估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收缩,其业绩的增长也会抵消估值的收缩。

 

世界经历了无数次的磨难,经历了大小无数次的战争,既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包括期间围绕两大集团发生的“朝鲜战争”、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样的世界性的长期的战争,也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国入侵阿富汗这样的地缘性的短期的战争,战争短期对股票市场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但是,任何战争都没有阻挡股票市场的长期向上趋势,因为,人类每次都会从战争中重新站立起来,战争不能阻断全球经济的上涨势头。相信这次俄乌战争短期会对股票市场产生扰动,但是不会改变股票市场长期的上涨动能。

 

 

参考书目:

 

《欧洲史》诺曼.戴维斯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伟大的博弈》约翰.S.戈登著 中信出版社

《美股70年》 燕翔等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